在當代中國,政府與企業的關系遠比純計劃經濟體制下更復雜。事實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在參與經濟活動的過程中,作為市場主體和利益主體,常常按受益程度決定同各個企業的關系,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公權力影響下的家族網絡,所有的企業無論國企民企都在這個網絡中生存,只是與政府的關系親疏遠近有所差異而已。政府像一個大家長,隨時檢視成員的狀態,拿出利益標尺衡量企業的各種行為是否對自己有利,不利的會驅逐,有利的會保護。根源于此,越是追求高額利潤非市場收益和暴利的企業,就越會討好政府為其多做貢獻,就能更多地受到政府的保護。我們把這種狀況冠之以“新父愛主義”。正是在這種保護中,流氓企業越來越多。 ?
流氓企業的橫行,直接導致各種監管部門的實質性破產,即在實際作用和公信力上都失去效能。 ?
“新父愛主義”下政府與企業的關系遠不止資本歸屬關系那么簡單: ?
首先,國有企業由于資本歸屬于政府,當然在融資、產品銷售、產品準入、生產流程監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等各方面受到政府的有形和無形的關愛。產品質量出了問題,當地政府常常第一時間站出來聲明是個別現象特殊原因等,為企業背書,無論這問題對大眾損害有多大,地方政府祭出維穩的盾牌,上級部門往往王顧左右,不了了之。 ?
其次,民營企業中的納稅大戶也是地方政府的肚腩,是肥厚脂肪所在。雖然比不上國企這樣的嫡系正宗,但因為有較大貢獻,也能在政府那里爭取到庶出親生的地位。在融資、批項目、造氣勢、跑京城各方面都會得到政府的幫助站臺。弄出什么不好的事情來,政府也會盡力遮蓋,為其推諉背書。日子久了,這些企業難免驕嬌二氣,老虎屁股摸不得,生出匪氣,常常用拙劣的理由掩飾或粉飾鐵一般的負面事實,從而演化成以勢壓人的流氓企業。 ?
再次,中小企業主中一些在人際關系中有特殊背景的人物,縱橫捭闔,上下其手,朝野通吃,能融到資,能辦成事,也能鏟事平事,消禍減災。有些人賣假貨、偷工減料、做山寨產品、甚或走私販貨,偷稅漏稅,膽大包天,但因其在客觀上成為地方政府的私生子,卻也能化解風險,平步一方。 ?
其他自行創業謀生的中小企業則只能生活在夾縫和運氣當中,隨時成為地方政府各種專項整治、嚴格監管、著重打擊之類活動的或然性對象。 ?
“新父愛主義”是指這樣一種現象:政府基于自身利益而確立的標準來衡量社會經濟組織與自己的親疏關系,根據這種關系決定利用其行政資源對這些經濟組織的保護程度。這類似于一個大家族中的家長與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在這種“新父愛主義”呵護下的企業或多或少會沾染上一些流氓習氣。但這并不能責怪企業。就像孩子成長中的問題不能怪孩子一樣。 ?
“新父愛主義”的根子在政府過度介入經濟交易,過深地參與市場社會的利益博弈。 ?
但是要改變的不是“兒子”們,而是要在經濟社會中去父親化,去父親化才是解決“父愛主義”問題的關鍵。所謂去父親化,就是最大限度減少行政力量對經濟資源的配置,最大限度發揮市場對經濟資源的配置作用。既要去行政化,更要約束各級政府行政權力。因此,政府不能以收稅為施政目標,地方政府的權力要受制衡,不能層層都是無限政府。否則,“父愛主義”泛濫,流氓企業橫行就不可避免。

本文作者朱小黃博士,財新智庫高級顧問,經濟學博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行為法學會副會長,金融法律行為研究會會長;原中國建設銀行首席風險官、副行長,原中信銀行行長、中信集團監事長。著有《遠離冰山》、《價值銀行》、《財富信仰》、《臨淵結網》、《中國債務拐點研究》等專著和文集。作為學術委員會主席,負責惟道風險研究院、深圳大學風險研究中心、中國行為法學會金融法律行為研究會撰寫的蒙格斯系列報告。蒙格斯報告,致力于中國宏觀經濟拐點研究,建立風險預警體系;以經濟理論、拐點思想、數據分析和計算模型為導向。 ?
2018年,蒙格斯發布蒙格斯報告之四《中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黃金比例研究》,報告在分析虛擬經濟總量的變化情況的基礎上,以全要素生產率為標準,計算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黃金比例,并且通過濾波分析和格蘭杰因果檢驗,分析虛擬經濟體對實體經濟(工業增加值)影響最大的各項因素。研究結果顯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黃金比例為16.7,而自2009年開始,我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比例已經不在合理區間了,這有可能較大程度引發過度投機和金融泡沫,也會對經濟增長產生副作用。 ?
《中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黃金比例研究》——政策建議部分 ?
1. 積極調整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關系,積極鼓勵和發展實體經濟 ?
目前,我國的虛擬經濟規模已遠超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已經對實體經濟的良性發展產生負面效應。為了更好的管控債務這種虛擬經濟,建議提高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的準入條件,保證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的步伐協調,避免流動性過多滯留在虛擬經濟領域,精準、高效地將資金引導至實體經濟領域。 ?
在虛擬經濟方面,一要提高金融機構設立條件和資本市場的準入門檻,規范金融市場發展秩序,強化準入標準在產品設計、風險控制、資本約束、從業經驗和技術運用等方面的政策要求,必要時可以采用牌照監管方式提高準入條件;二是深刻認識金融創新的實質,要以是否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效率,降低金融和系統性風險為出發點,回歸金融創新的本質要求,對于P2P、眾籌等所謂的通道型、復制型金融創新要及時穩妥治理和規范;三是對于銀行業等風險管理較為規范機構,要由業務監管向資本監管轉變,進一步強化資本監管,在資本約束下,倒逼和鼓勵商業銀行優化資產結構,提高資本配置的效率和精細化水平,助推銀行機構向低資本消耗的模式轉型。 在實體經濟方面,一方面要加大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力度,逐步提升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化和生產創新等對實體經濟的貢獻。另一方面則是注重將虛擬經濟作為支撐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從多方面采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防止以規避監管為目的和脫離經濟發展需要的“創新”。 ?
2. 將債務規模控制作為宏觀經濟調整的工作重點,從整體上控制中國全社會債務水平 ?
一方面,有關部門應當采取多種措施,對當前我國全社會債務規模進行管控,使其在長期中收斂并穩定在最優債務水平上,使得中國全社會債務規模與經濟增長的表現相對應,促進債務余額的增長速度和經濟的宏觀數值的變動速度保持協調。另一方面,對于已經發生的債務,應當通過緩慢吸收的方式逐步緩解債務還款付息壓力,直至經濟主體運行穩健。同時,除了通過加大監管來幫助企業和政府建立合理的債務管理體系外,還應該加大對債務知識以及債務杠桿風險的宣傳。通過普及金融知識,幫助債務主體建立合理使用債務的理念,使債務市場有序而理性的發展。 ?
3. 采用效應拐點理論,將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由規模調控向效應調控轉變 ?
任何事物發展都遵循從量變到質變、漸變與突變的過程與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存在一個客觀上的“拐點”,它充分反映了從漸變到突變時事物本質的變化。債務問題方面,債務規模的擴張和杠桿率提升,能夠帶來資本流通的加速,促進經濟發展,但是隨著規模效應的邊際遞減,過于依賴債務規模擴張,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逐步降低,在突破效應拐點后,將打破經濟發展的良性結構,規模的繼續增長將威脅全社會的宏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對于虛擬經濟問題的問題,也存在上述的效應理論。因此,建議采用效應拐點經濟學理論,動態調整宏觀經濟調控標準,由過去的規模增長目標調整為效應增長,由追求規模的最大向效應的最高轉變。 ?
本文來源: 蒙格斯報告公眾號,蒙格斯報告更多詳細信息及報告原文敬請關注https://www.mongoose-report.com/ ?
2018年0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