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上午,財新智庫實體經濟與風險分析系列會議第5期在北京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偉倫樓成功舉辦,本期會議由財新智庫和清華大學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共同主辦,邀請了來自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政府等各界專家參會,就氣候氣象風險與農業保險這一議題展開了討論。
會議由清華大學金融系教授、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財新智庫高級研究顧問陳秉正主持,會議首先由財新傳媒副總裁、財新智庫執行總裁高爾基致辭介紹財新智庫對氣候風險和實體經濟風險的關注,之后依次由清華風險中心介紹《國內外利用保險應對氣候氣象風險的主要實踐》、由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博士做了《中國氣候風險指數(CRI)和中國農產品產量指數的開發編制情況》、《氣象災害指數在河南省適用性分析》兩項工作的報告。

交流討論環節,各界專家對氣候氣象風險與農業保險的關系進行了交流,包括:農業保險的設計和實踐問題,天氣指數的金融應用,氣候數據在縣級尺度及更小尺度上的應用可能,氣候因子在保險研究中如何面對基差風險,國內外農業保險的產品情況和經驗,中國農業保險的快速發展與對更優化農業保險產品的需求,糧食安全、農業金融和氣候氣象預測的相互結合,農業保險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多個專業領域內容。
我國農業保險領域知名專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農村保險研究所所長庹國柱指出,氣候氣象的科學成果在經濟計劃、風險管理中有很廣闊的應用,我國的農業保險發展十余年來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在業務效率、關于道德風險的監管、費率精算的數據積累和產品創新等方面還有待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氣候氣象數據一是可以在精細化的方向上支持保險的定價和產品設計,二是可以在宏觀、區域的層面上進行氣候風險的評估、提示更多的政府引入農業保險的機制。財新智庫和國家氣候中心聯合推出的中國氣候風險指數(CRI)在這些方面都可以起到作用,可以做進一步研究。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張峭教授指出,有關農業、農作物產量的研究,財新智庫和國家氣候中心的研究中利用了氣候氣象因子、以及投資投入因子,有了相當的解釋力,未來可以各方合作將農業管理因子整合進入模型進行研究,并且可以結合遙感監測數據進行研究。
清華大學陳秉正教授指出,在農業保險應用氣候氣象數據時,以及農業保險產品的設計時需要考慮基差風險問題的解決,因此需要在更小的單位里來設置氣候氣象指標。中國氣候風險指數(CRI)作為較為宏觀的指數,在縣、省、全國的級別來分析不同風險類別的情況,對于再保險和期貨的應用適用度很高,也可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王國軍教授認為,農業保險的未來需要面向科技化、精細化、精準化三個方向,否則一些缺乏更深層次設計和思考的產品將仍然停留在初級階段。指數保險對于解決道德風險和逆選擇都有非常大的優勢,但在技術上的支持和政府運用保險工具跨年調節防災預算等問題也需要解決。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葉殿秀博士對中國氣候風險指數(CRI)、中國農產品產量期望指數的編制技術進行了補充說明,對于與會保險專家們關心的氣候數據在微觀、長期層面應用的問題做出了回答,在模式預測基礎上的降尺度預測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經濟生產的應用上也要根據實際的數據需求來使用相應的數據、不一定是越精細越好。現有的中國農產品產量預測指數的編制中已經考慮了不同作物不同生育生長期的特點,以及一些年際統計處理。
參加本期專家會議的還有來自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農業大學、清華大學的專家以及部分保險公司代表。
實體經濟與風險分析專題會,是國內少有的技術與金融共同背景的業務研討,實操、高端的業務會議,基于財新智庫不同的工具產品和業界關心的前沿問題。系列會議一般采用專家閉門研討的形式,涉及氣候風險、期貨、商品投資指數、區域經濟等方面議題。財新智庫主辦,根據不同專業課題可與科研院所合辦,歷史合作伙伴包括國家氣候中心、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
財新智庫 聯系方式:010-8590 5249
2018年05月02日